close

4317222.jpg(圖片來源:https://fashion.ettoday.net/news/1517193)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是幾年教學下來很深的感觸,教練對一個學生教學的熱度,可能隨著時間進入保溫,但學員的熱情可能一下子進入冷凍

為什麼會這樣子?任何消費行為都牽涉到心理層面與動機,多數的消費行為-結帳代表結束

但健身產業比較像補教業,課買下去事情才剛開始,這時候消費者的消費幸福感達到峰值

如同補習:

逐漸進步-甘之如飴的續課

持平-有買有保佑的繼續

翹課-再也不來等等

以上都屬常見情境

 

如果第一期的合約期間成效符合期望,消費者幸福感會達到第二高峰

所以談約,可以說全靠技術,亦可全靠嘴遁

 

「技術不夠,誠意來補」

 

話不多說,看圖先:

截圖 2023-06-04 23.18.08.png

以幸福感滿分10分為例,運動介入的效果與消費者的期望:

  • 初期-可能對訓練概念不熟悉,似懂非懂的情況下逐漸進步,進入訓練的蜜月期-每一次都有顯著的進步
  • 約略8~12週-看到顯著差異,有經驗的學員可能需要16週,而完全的初心者則是6-8週就能看出顯著效益

對於課程的信任和期望,因成就感效益來到高點

 

但介入的差異,會隨著身體的適應慢慢不再神奇,這就是邊際效應-隨著時間得到的越多,越無感

 

所以談桌技巧,是在效益與期望的黃金交叉前完成續約,而技術成熟的教練能更準確的調控學員成長,掌握談桌優勢

但如果技術與經驗還不夠呢?

那就得端出更多附加價值來提高消費者的續課意願,以換得更多的時間來琢磨技術,對教練的養成來說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避免停滯不前,也避免犯上大頭症」

 

最直接的方式-參與進修研習避免變成井底之蛙,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也透過同業交流,找到更好的執行方式

以週期化訓練為例:

  1. 確立每個週期的訓練目標 ➡️拆成大週期與小週期搭配訓練記錄
  2. 用技術來達成消費的的訓練目標 ➡️期望與成果正相關

(部分同業在體驗的時候把期望值拉到最高,在期望值跌破箱型之前極盡所能的續約 -這樣後續可能面臨一連串糾紛,也不得不一直開發新單來維持績效與課量)

 

勞資關係也是如此

  • 資方:希望員工更積極- 帶來更大的獲益
  • 勞方:希望得到- 更高報酬與自由

這彼此之間也存在邊際效應

 

  • 資方給予獎金-可能會造成員工貪得無厭,畢竟不會有人嫌自己薪水太高,所以將金的目的必要性著實考驗資方智慧,依存敢成就感認同感等情感激發的黏著度會比論酬庸更難經營但效益更大
  • 勞方-當員工付出更多時,有可能養出慣老闆,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這也是邊際效應- 一次兩肋插刀是患難真情,十次兩肋插刀變理所當然不如歸去

任何關係包含朋友交情、夫妻情感等,同樣做法時間拉長都隨邊際效應變成雞肋情感

➡️改變訓練方式,或者發掘新的化學效應,都是拉長時間線的辦法

 

 

「有效的訓練組合技」

拉回訓練的議題,前面提到任何訓練或手法都有邊際效應,但有趣的是,我們同時可以透過不同的訓練方式,交互影響下創造更大的訓練成效

以肌力訓練為例- 肌力的漲幅隨著訓練資歷增加而逐年趨緩,以前是練1年PR+10kg,現在是練10年PR+1kg

➡️加入不同的負重器材,槓鈴變壺鈴重新堆疊技術,跑一段週期後再回到肌力測試可能意外破PR!

or加入徒手肌力\體操的訓練,一段週期後也能達到通樣效果,這便是訓練的多樣性,每個教練自己的必殺技組合

0.jpg

(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comic/8vg3n9q.html,招式不用多,但求安全有效)

 

總結:

每個學員對教練課的期望值起點都不一樣,除了了解學員的身體素質、生活與工作的時程安排之外,對於訓練期望的認知必須不斷溝通

不然就可能會出現- 教練極盡所能達成學員目標,雙方卻不歡而散

本來教練課就是外掛的輔助,每個學員課程結束的時間點都不一樣,良性溝通盡本分但千萬別強求,學習談判能力是為了節省溝通成本\提高訓練效益,成交率提升是附加價值

建議教練們一段時間就得花時間檢視一下目前手上的學員,確認自己是否都在期望值內

 

祝各位,武運昌隆

 

 

 

arrow
arrow

    G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