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fashion.ettoday.net/news/1517193)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是幾年教學下來很深的感觸,教練對一個學生教學的熱度,可能隨著時間進入保溫,但學員的熱情可能一下子進入冷凍
為什麼會這樣子?任何消費行為都牽涉到心理層面與動機,多數的消費行為-結帳代表結束
但健身產業比較像補教業,課買下去事情才剛開始,這時候消費者的消費幸福感達到峰值
如同補習:
逐漸進步-甘之如飴的續課
持平-有買有保佑的繼續
翹課-再也不來等等
以上都屬常見情境
如果第一期的合約期間成效符合期望,消費者幸福感會達到第二高峰
所以談約,可以說全靠技術,亦可全靠嘴遁
「技術不夠,誠意來補」
話不多說,看圖先:
以幸福感滿分10分為例,運動介入的效果與消費者的期望:
- 初期-可能對訓練概念不熟悉,似懂非懂的情況下逐漸進步,進入訓練的蜜月期-每一次都有顯著的進步
- 約略8~12週-看到顯著差異,有經驗的學員可能需要16週,而完全的初心者則是6-8週就能看出顯著效益
對於課程的信任和期望,因成就感和效益來到高點
但介入的差異,會隨著身體的適應慢慢不再神奇,這就是邊際效應-隨著時間得到的越多,越無感
所以談桌技巧,是在效益與期望的黃金交叉前完成續約,而技術成熟的教練能更準確的調控學員成長,掌握談桌優勢
但如果技術與經驗還不夠呢?
那就得端出更多附加價值來提高消費者的續課意願,以換得更多的時間來琢磨技術,對教練的養成來說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避免停滯不前,也避免犯上大頭症」
最直接的方式-參與進修研習避免變成井底之蛙,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也透過同業交流,找到更好的執行方式
以週期化訓練為例:
- 確立每個週期的訓練目標 ➡️拆成大週期與小週期搭配訓練記錄
- 用技術來達成消費的的訓練目標 ➡️期望與成果正相關
(部分同業在體驗的時候把期望值拉到最高,在期望值跌破箱型之前極盡所能的續約 -這樣後續可能面臨一連串糾紛,也不得不一直開發新單來維持績效與課量)
勞資關係也是如此
- 資方:希望員工更積極- 帶來更大的獲益
- 勞方:希望得到- 更高報酬與自由
這彼此之間也存在邊際效應
- 資方給予獎金-可能會造成員工貪得無厭,畢竟不會有人嫌自己薪水太高,所以將金的目的與必要性著實考驗資方智慧,依存敢、成就感、認同感等情感激發的黏著度會比論酬庸更難經營但效益更大
- 勞方-當員工付出更多時,有可能養出慣老闆,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這也是邊際效應- 一次兩肋插刀是患難真情,十次兩肋插刀變理所當然不如歸去
任何關係包含朋友交情、夫妻情感等,同樣做法時間拉長都隨邊際效應變成雞肋情感
➡️改變訓練方式,或者發掘新的化學效應,都是拉長時間線的辦法
「有效的訓練組合技」
拉回訓練的議題,前面提到任何訓練或手法都有邊際效應,但有趣的是,我們同時可以透過不同的訓練方式,交互影響下創造更大的訓練成效
以肌力訓練為例- 肌力的漲幅隨著訓練資歷增加而逐年趨緩,以前是練1年PR+10kg,現在是練10年PR+1kg
➡️加入不同的負重器材,槓鈴變壺鈴重新堆疊技術,跑一段週期後再回到肌力測試可能意外破PR!
or加入徒手肌力\體操的訓練,一段週期後也能達到通樣效果,這便是訓練的多樣性,每個教練自己的必殺技組合
(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comic/8vg3n9q.html,招式不用多,但求安全有效)
總結:
每個學員對教練課的期望值起點都不一樣,除了了解學員的身體素質、生活與工作的時程安排之外,對於訓練期望的認知必須不斷溝通
不然就可能會出現- 教練極盡所能達成學員目標,雙方卻不歡而散
本來教練課就是外掛的輔助,每個學員課程結束的時間點都不一樣,良性溝通盡本分但千萬別強求,學習談判能力是為了節省溝通成本\提高訓練效益,成交率提升是附加價值
建議教練們一段時間就得花時間檢視一下目前手上的學員,確認自己是否都在期望值內
祝各位,武運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