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10.jpg

“調控力量”和“麥克史東阻力訓練全書”比

我會推薦調控力量,因為這本書的邏輯非常好懂:

  • 定義  -肌力/心肺適能/有氧,等名詞的文獻解釋
  • 研究會使用的的量測方式與生化數值 - 研究不是只看前後側,會用力板/肌電訊號/加速規和採血等
  • 相關研究的討論 -同樣實驗,對到不同族群或給予不同劑量會有不同結果
  • 實際操作的應用 - 本書整理大量實證(研究)與實務(經驗),提供應用上有效的依據和參考
  • 參考文獻出處- “實事求是“,會看到整個科學訓練的進程

 


 

如果你也喜歡百科全書,享受探索知識的過程

 

Gino非常喜歡探究真相

牛頓雜誌當時有出小朋友到大人的科普雜誌,當時從有注音的小牛頓

到每張圖都非常震撼的牛頓雜誌

從恐龍.深海.太空.到微觀的病毒

Moai_Rano_raraku.jpeg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我們發現恐龍其實跟雞比較有血緣關係,復活島艾摩石像之謎

有的科學還原,還有更多至今無解的

不論是更新,還是尚未發現的,都讓叫人非常興奮

 

4130965.jpeg

(我心裡的艾摩石像底下,圖片來源:https://reurl.cc/kZZzMn)

 

 


 

讀書考試,一點也不有趣

 

Gino非常喜歡實作,即便讀書考試很爛,但硬著頭皮還是得學習

科學:是讓我們的行為有依據,溝通交流的語言

 

在執行教學的時候,為什麼要執行12-16週,為什麼需要練最大肌力

肌肥大訓練和耐力訓練的干擾效應,原因為何?

綜合體能訓練(CrossFit),為什麼能夠讓人變得強壯?

頂尖運動員又是如何訓練? 如何安排訓練週期

 

實際執行的時候是由外到內觀察分析:

 

  • 疲勞: 做肌力訓練的時候表現下滑,或間歇訓練的時候時間變長。當這些問題不只是發生在單次訓練而是持續一段時間,考量到訓練量/強度/恢復/營養補充
  • 監測和紀錄:必須要確實記錄選手(學員)的成績,才能比較訓練效益,也才能夠及時對劑量作出調整,避免過度訓練或刺激強度不夠
  • 原因:肌力/衝刺表現下滑,可能是能量系統的使用出了問題,透過監測找到合適的訓練區間,提升能量系統的閾值和容積
  • 交互作用:神經系統/能量系統/肌肉關節作用,甚至是情緒和壓力等都會互相產生影想,當運動表現下降,有的時候不單純是訓練強度的問題
  • 本質:要提升運動表現,回歸本質就是了最大肌力最大攝氧量(VO2max)的提升 ,肌力表現又分為發力率/爆發力,賀爾蒙的調控(睪固酮/生長激素/皮質醇)的濃度影響肌肉的分解/和成
  • 破除迷思:
  1. “消炎止痛”對肌肉成長有沒有幫助? 發炎是一系列肌肉合成的開關,而啟動開關就必須破壞,破壞方式就是施壓(給予刺激)
  2. “乳酸堆積影響運動表現?”,當氫離子濃度上升破壞身體恆定,身體為排除氫離子做出的反應,才是我們運動上限的原因之一  。中樞神經疲勞和能量系統的參與比例等,必須要幫乳酸講講話,乳酸是身體裡的宇智波鼬!

乳酸.jpg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參考過去文獻,修正自己的訓練計畫,也透過實務訓練經驗的累積,找到適合劑量

 “個體差異”.“經驗和技術”.“訓練劑量“,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要反覆檢討修正,以表現最大化為目的

 


 

應該人手一本!

 

很像求學階段的必考科目,每學期的必買書單

調控力量就是樣一般的存在

 

蒼井老師.jpeg

(當年老師教的都還回去了,剩蒼井老師教的...)

 

當年Gino大學實習的時後,指導老師要我看震動訓練(vibration training)的研究

任務是證實學長的研究不被發炎反應干擾

 

當時學長的研究靠採集唾液和超音波來判斷是否引起發炎反應

在震動訓練機上做動作,收集肌電訊號(EMG)

 

其中找的文獻一直提到剛性(stiffness)和扭矩(torque),看得十分痛苦

 

在調控力量一書中,有章節提到伸展-收縮循環(SSC),和肌肉肌腱-剛性(MTS)

就很好理解剛性是什麼,現在Google查資料比以前完整,十幾年前真的只能找老師和學長姐求救

 

"剛性-指受力與物體和身體發生形變(伸展)幅度之間的關係,一詞來自虎克定律(Hooke's law)"

書中從定義到解釋,再到應用,讓讀者很好理解為什麼研究要看這些數值

 

“牽張反射的作用是提高肌肉剛性”(Taube et al.2012),而肌腱剛性則影響彈性位能的儲存和再利用(Farris et al.2012)"

神經肌肉控制/有氧系統/能量系統等,訓練要理解的學科知識此書都有清楚的描述

 

911.jpg

(圖片來源:調控力量,書中有非常多圖表整理,方便理解和比較差異)

 

很難想像,過了十幾年,意外懷抱獲得知識的喜悅,熬夜看書到忘記時間

 

“科學的進展是一個不斷質疑的途徑,藝術的生涯是一條不斷實作的旅程”

-怪獸訓練 何立安

 

像小孩子剛認識侏羅紀,過幾年告訴你其實侏羅紀公園演的恐龍其實存在不同時期

那不只是分享知識,更是分享喜悅

 

7255797988.jpeg

(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


 

 

arrow
arrow

    G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