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長峰值力量(Isometric peak force)對運動員抓舉/挺舉的表現有正相關(Haff et al. 2005)
今年6月號的NSCA期刊中,一篇討論槓鈴位置對於關節生物力學影響的文獻吸引了我
其中研究在不同槓鈴高度下做最大等長收縮,比較髖/膝/踝的:
- 靜關節力矩( net joint moments(NJMs) )
- 相對關節力量( Relative muscular effort(RME) )
- 垂直地面反做用力( 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s(GRFs) )
而槓的高度,是上搏(Clean)前,二拉位置(second pull),也就是爆發位置
三個位置:
- 低-膝上
- 中-參考過去研究的最佳位置(Haff et al. 2005)
- 高-髖
(圖片截自:Ahn et al. 2021,透過力板/動態影像分析來觀察槓鈴爆發動作前的下肢等長收縮)
最佳位置:
Haff的文獻中提到,膝屈角度135-145度/髖曲角度145度左右的位置
在大腿中段的等長拉力(Isometric midthigh pulling (IMTP))和垂直地面反做用力(GRFs)最大
受測者為NCAA一級女子曲棍球選手(平均年齡20,身高170cm)
標準化槓鈴位置和動作流程之後,進行等長拉力測試,透過力板和影像分析(motion)收集資料
實驗結果:
- 在低擺位,髖-踝/髖-膝之間NJMs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 膝關節NJMs,中擺位 > 高擺位
- 踝關節的關節力矩,三者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 關節位置顯著影響低擺位的關節力矩,尤其是髖關節
- 中擺位的相對肌肉力量高於高擺位
- 中/高擺位之間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GRFs)沒有顯著差異
討論:
關節優勢
在不同擺位之間,雖然GRFs值沒有顯著差異,但關節內力矩有明顯的不同
作者提到這可能是膝與髖之間的優勢(活化比例)不同
作者參考學者Hahn(2011)的研究中指出,GRFs值變化與NJMs沒有直接關係
結論:
目前尚無研究解開舉重的奧妙
- 關節強度變化不等於運動表現改變
- 力學和神經肌肉的數值,比GRFs提供更多訊息
- 本研究透過臀位的改變,觀察GRFs,NJMs值變化
改變角度,肌肉長度改變造成關節力矩改變-GRFs改變,提供未來研究上的參考
- 此實驗已標準化,排除個體身形結構差異,但樣本數太少
『追求爆發位置,而不是爆發點』
翻閱文獻,從過去近20年到現在,透過力板/肌電訊號/動態顯影
探討的都是不同臀位的最大等長峰值,也就是爆發位置
而不是碰到槓的爆發點,那是發力之後的過程
研究提到的髖屈145度左右,2005的受測者是6名女性舉重選手,這篇文獻也是針對女性選手作研究
所以針對亞洲人或男性的研究需要近一步探討,不過:
髖屈145度左右的最大等長收縮表現,和抓挺舉呈正相關
實驗紀錄3秒等長收縮峰值,可以作為訓練上的參考
應用:
過去看到有人練硬舉的等長收縮,將槓片加重到絕對舉不起來的重量,做3-5秒的最大力量輸出
參考文獻可以練箱上硬舉的等長收縮,只是高度架在髖曲/膝曲1:1的位置,同樣做3-5秒的最大力量輸出
執行3-4組即可,組間休息60-90秒 ,要注意不要憋氣是吐氣
如果抓不到要點,可以先降成等長情況下練續短吐氣
同樣高度下連續10個短吐氣,藉此訓練交感神經和提高腹內壓
經過幾次反覆,掌握吐氣提高張力的要點之後,再回到最大力量輸出的訓練
(相上硬舉圖片參考,原網頁:https://goo.gl/Nsntdc)
『雖然力量表現上沒有差,但關節內力矩有差,尤其是髖關節』
這樣的訊息,也讓我們去思考:
- 髖關節活動度與肌力的提升,能否提升女性抓挺舉的運動表現
- 髖關節穩定度/活動度不足時,是否增加膝關節的負擔
當我們學到知識,不只從運動表現去思考,也要考量運動傷害風險和預防的問題
如何優化動作,考驗每個教練指導的能力
應用:
做箱上硬舉時,留意壓力位置,臗和膝關節哪一個受力較大
同時受力或髖略大於膝屬於接受範圍,但壓力不應集中在膝關節
在健身房做大重量訓練時會看到一些巨巨全副武裝,好處是保護與支撐
但同時可能會屏蔽掉身體張力結構的訊號,“疼痛”和“壓迫”都不應該出現
要反思身體創造的張力結構是否無法負荷當前中量,也就是“太重了”
(圖片來源:SBD官網)
輔具應用和訓練延伸太廣了,咱們之後有機會再聊
“舉重,不是你們這些讀書人做研究可以做出來的”我的舉重教練在一次的訓練中對我喊道
看完這篇文獻,結語雖然官腔,但滿身雞皮疙瘩
舉重的奧妙,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部分
想到這點,真的叫人非常興奮!
參考文獻:
1.Ahn, N., Kim, H., Krzyszkowski, J., Roche, S., & Kipp, K. (2021). Influence of the Bar Position on Joint-Level Biomechanics During Isometric Pulling Exercise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Haff, G. G., Carlock, J. M., Hartman, M. J., & Kilgore, J. L. (2005). Force-time curv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and isometric muscle actions of elite women olympic weightlifter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19(4), 741.
3.Hahn, D. (2011). Lower extremity extension force and electromyography properties as a function of knee angle and their relation to joint torques: implications for strength diagnostics.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6), 162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