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夫前後.jpg

多久沒重訓,力量表現會掉?

 

我想這是很多狂戰士,重訓狂熱者們的共同焦慮

下午運動營養老師就丟來熱騰騰的文獻資料

是免費的文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連結放在文章最後

 

好的,那就開始吧!

 


 

我平常有在重訓,所以我比較不會掉肌肉?

 

對於高強度訓練的人來說

一季的訓練漲幅會高於一般人,但停訓六週後的跌幅也會高於一般人

 

這篇來自芬蘭的研究,將26名年輕人(19-30歲)進行10週訓練後分成三組

依前後側的股外側肌橫斷面肌(cross-sectional area of vastus lateralis)增加%

分成高反應組(HR),中反應組(MR),低反應組(LR)

此研究有最大肌力的前後側/肌電訊號(EMG)的活化前後測/生化數值的比較,看的指標很多

 

實驗流程:

 

實驗方法.jpeg

 

控制一週(不進行肌力訓練),實驗前測

進行10週的肌力訓練,第五週/十週的時候做測試,之後執行六週的停訓(可以騎腳踏車等輕度運動但不從事肌力訓練)

於第三週/六週時分別後側,總共進行為期18週的實驗

 

訓練內容:

一週三次,訓練間隔至少一天,從下肢到上肢進行肌力訓練,一節課的訓練時間

課表主要是腿推(leg press)和胸推(bench press),搭配大腿踢勾/啞鈴胸推/法式推舉/二三頭肌訓練/肩推和核心訓練

10週訓練期間,分成1-3週,4-7週,8-10週,循序漸進從70% 1RM增加到80%

課表依據NSCA(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準則,文獻內有完整課表

 

訓練後,給予蛋白棒營養補充(203 kcal,7 g脂肪,20.1 g碳水化合物和19.6 g蛋白質)

給予飲食規劃建議但不強致執行

 

停練:

維持正常生活,但不從事肌力訓練,於第三/六週填寫問卷

 

研究分析:

身體組成分析/股外側肌肌肉橫截面積(LVCSA)/肌電圖/1RM測試

採血((睪固酮(testosterone)/皮質醇(cortisol)/生長激素和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HBG)/黃體生成激素(LH))


 

實驗結果比較:

  • 高/中反應組肌肉橫斷面積在統計上顯著增加,低反應組則無顯著差異
  • 高反應組(HR)在腿推的1RM測試有顯著增加
  • 生化數值上,HR組濃度較高但未達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jpeg

(高強度組(HR)在訓練期間成長最大,相對停賽後流失也最多)

 

討論/變因:

  • LR組可能需要更長的神經適應,也就是更長的訓練週期
  • 訓練期間HR組的波動最大,尤其是前三週
  • HR組在停訓三週時各數值來到高峰,但第六週時又回到水平
  • 此訓練設計對HR組來說有顯著效益,但對LR組可能強度過高
  • 其它因素如營養/個人作息與睡眠習慣/遺傳/壓力等,也可能影響受試者適應力量訓練的能力
  • 實驗期間,HR組的平均血清睾丸激素與SHBG的濃度比其他兩組要高一些

 

應用:

最大肌力的表現,可能出現在訓練結束後兩到三週的停練期間,而非訓練週期結束

 


肌力表現越好的的個體,在訓練期間的成長較為顯著

能在更短時間看到明顯進步,停止訓練之後的降幅也較大

但長時間觀察,都會回到個體水平

 

「最佳肌力表現,可能出現在減量週之後」-肌肉與力量全書

 

實證和試驗的差別

 

實驗設計的目的,就是操控變因,看所操控的變因能否統計分析出符合期望的結果

沒有,就參考過去研究找到可能的影響研究結果的原因

排除「個體差異」是研究一個很大的貢獻,找尋「有效劑量」和「量化效益」

所以看文獻,會看到這研究設計呈現的很多「事實」

至於「印證」,是看完文獻的我們要去思考的

 

很多的書,除了研究結果之外,來自於作者的「大量實證」

“我覺得這個方法有效,就不斷的去印證”

同樣會遇到「個體化」的問題,只是篩選的對象不同

 

看書可以建立邏輯和系統,看文獻則是打破邏輯系統並重新懷疑

 

就像運動營養老師在研究法中強調的:『創新

 


練得越粗,停止訓練後掉得越快?

 

結語:

 

對於從事肌肥大訓練,肌力訓練的族群

  • 在課表初期就有顯著成效,可以維持並優化課表之外的元素,包含飲食和睡眠
  • 在週期之後的2-3週,生化數值和肌力表現可能會到高峰,之後開始下降
  • 以訓練週期的概念,可以安排減量週
  • 用「肌肉維度」和「最大肌力測試」,來評估下一個週期的強度

 

目前疫情嚴峻,三週以上沒有做肌力/肌肥大訓練,肌肉維度和最大肌力表現下滑是正常現象

不過放心,不會無限制下降

只要恢復訓練很快又會練回來

 

以上,祝各位巨巨身心靈平靜

 

參考文獻:

High Responders to Hypertrophic Strength Training Also Tend to Lose More Muscle Mass and Strength During Detraining Than Low Responders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ino 的頭像
    Gino

    Gino's天元突破

    G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