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魯夫前後.jpg

多久沒重訓,力量表現會掉?

 

我想這是很多狂戰士,重訓狂熱者們的共同焦慮

下午運動營養老師就丟來熱騰騰的文獻資料

是免費的文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連結放在文章最後

 

好的,那就開始吧!

 


 

我平常有在重訓,所以我比較不會掉肌肉?

 

對於高強度訓練的人來說

一季的訓練漲幅會高於一般人,但停訓六週後的跌幅也會高於一般人

 

這篇來自芬蘭的研究,將26名年輕人(19-30歲)進行10週訓練後分成三組

依前後側的股外側肌橫斷面肌(cross-sectional area of vastus lateralis)增加%

分成高反應組(HR),中反應組(MR),低反應組(LR)

此研究有最大肌力的前後側/肌電訊號(EMG)的活化前後測/生化數值的比較,看的指標很多

 

實驗流程:

 

實驗方法.jpeg

 

控制一週(不進行肌力訓練),實驗前測

進行10週的肌力訓練,第五週/十週的時候做測試,之後執行六週的停訓(可以騎腳踏車等輕度運動但不從事肌力訓練)

於第三週/六週時分別後側,總共進行為期18週的實驗

 

訓練內容:

一週三次,訓練間隔至少一天,從下肢到上肢進行肌力訓練,一節課的訓練時間

課表主要是腿推(leg press)和胸推(bench press),搭配大腿踢勾/啞鈴胸推/法式推舉/二三頭肌訓練/肩推和核心訓練

10週訓練期間,分成1-3週,4-7週,8-10週,循序漸進從70% 1RM增加到80%

課表依據NSCA(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準則,文獻內有完整課表

 

訓練後,給予蛋白棒營養補充(203 kcal,7 g脂肪,20.1 g碳水化合物和19.6 g蛋白質)

給予飲食規劃建議但不強致執行

 

停練:

維持正常生活,但不從事肌力訓練,於第三/六週填寫問卷

 

研究分析:

身體組成分析/股外側肌肌肉橫截面積(LVCSA)/肌電圖/1RM測試

採血((睪固酮(testosterone)/皮質醇(cortisol)/生長激素和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HBG)/黃體生成激素(LH))


 

實驗結果比較:

  • 高/中反應組肌肉橫斷面積在統計上顯著增加,低反應組則無顯著差異
  • 高反應組(HR)在腿推的1RM測試有顯著增加
  • 生化數值上,HR組濃度較高但未達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jpeg

(高強度組(HR)在訓練期間成長最大,相對停賽後流失也最多)

 

討論/變因:

  • LR組可能需要更長的神經適應,也就是更長的訓練週期
  • 訓練期間HR組的波動最大,尤其是前三週
  • HR組在停訓三週時各數值來到高峰,但第六週時又回到水平
  • 此訓練設計對HR組來說有顯著效益,但對LR組可能強度過高
  • 其它因素如營養/個人作息與睡眠習慣/遺傳/壓力等,也可能影響受試者適應力量訓練的能力
  • 實驗期間,HR組的平均血清睾丸激素與SHBG的濃度比其他兩組要高一些

 

應用:

最大肌力的表現,可能出現在訓練結束後兩到三週的停練期間,而非訓練週期結束

 


肌力表現越好的的個體,在訓練期間的成長較為顯著

能在更短時間看到明顯進步,停止訓練之後的降幅也較大

但長時間觀察,都會回到個體水平

 

「最佳肌力表現,可能出現在減量週之後」-肌肉與力量全書

 

實證和試驗的差別

 

實驗設計的目的,就是操控變因,看所操控的變因能否統計分析出符合期望的結果

沒有,就參考過去研究找到可能的影響研究結果的原因

排除「個體差異」是研究一個很大的貢獻,找尋「有效劑量」和「量化效益」

所以看文獻,會看到這研究設計呈現的很多「事實」

至於「印證」,是看完文獻的我們要去思考的

 

很多的書,除了研究結果之外,來自於作者的「大量實證」

“我覺得這個方法有效,就不斷的去印證”

同樣會遇到「個體化」的問題,只是篩選的對象不同

 

看書可以建立邏輯和系統,看文獻則是打破邏輯系統並重新懷疑

 

就像運動營養老師在研究法中強調的:『創新

 


IMG_2444.jpg

 

結語:

 

對於從事肌肥大訓練,肌力訓練的族群

  • 在課表初期就有顯著成效,可以維持並優化課表之外的元素,包含飲食和睡眠
  • 在週期之後的2-3週,生化數值和肌力表現可能會到高峰,之後開始下降
  • 以訓練週期的概念,可以安排減量週
  • 用「肌肉維度」和「最大肌力測試」,來評估下一個週期的強度

 

目前疫情嚴峻,三週以上沒有做肌力/肌肥大訓練,肌肉維度和最大肌力表現下滑是正常現象

不過放心,不會無限制下降

只要恢復訓練很快又會練回來

 

以上,祝各位巨巨身心靈平靜

 

參考文獻:

High Responders to Hypertrophic Strength Training Also Tend to Lose More Muscle Mass and Strength During Detraining Than Low Responders

 

 

arrow
arrow

    G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