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遵循經驗法則,正所謂『三折肱而成良醫』
訓練是、投資是、感情也是
經驗存在『倖存者偏差』,所信仰的真理可能是一種倖存者的日後談
實證結合科學,是這一代教練在嘗試的道路
『先有成績,還是先有訓練計畫』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議題往往爭論不休
就訓練來說,排除『基因』,兩種方式走到底會殊途同歸,可能各自解讀但英雄所見略同
以結果來說是早點到跟晚點到的問題,不過這過程討論起來就很有趣
『訓練是投資』,開槓桿有風險有賺有賠,可以選擇保險一點時間拉長,技術流或心流,甚至拿青春熱血換
至關重要的『基因』外,另一個關鍵是『內驅力』
當思想與執行力相當,那凡事皆水到渠成
但往往事與願違,即便一個再好的訓練計畫或指導員在身邊,不想或不相信的人就會有千百種理由,放過自己便罷,但放不過教練何苦來哉
『基因』講浪漫一點叫天份,科學一點叫上限,決定投報率
『一個又一個被包裝的故事』
告訴你8週、16週可以改變體態與運動表現的,不一定都在說謊
其中存在幾個前提:
- 訓練經驗-是新手還是正遇到瓶頸
- 配合程度-訓練\飲食\休息的可配合度
- 訓練方式-能量系統與訓練強度的掌握
很多人基礎肌力、心肺適能、動作控制與活動度很差,但求快求變求好心切,或者指導員好大喜功急於求成
- 基礎肌力差-反覆次數增加容易造成不穩定與品質下降,增加受傷風險
- 心肺適能差-容易疲憊,恢復緩慢單位時間內消耗有限
- 動作控制差-容易出現代償動作,目的還沒達成先積癆成習
- 活動度差-除了代償產生,還有動作可動域受限,動作幅度小造成緊上加緊
解方:
- 找到『最低劑量』- 一個不造成心理壓力,行動意願高的訓練方式
不論是爽度、趣味性、挑戰性還是可執行性,雖然是老梗但還是必須說『有愛事情都好談』
- 找到『目標』- 最能突破基因限制的,是慾望
內驅力越大,理想與現實兌現的機率越大,即便沒有天份,努力追求理想身材的路上回頭看滿是汗水
制定小目標、大目標和加上時間的概念,建立自己的運動週期
- 找到『好老師』- 一個能夠傾聽、給予鼓勵、但不情緒勒索的一般人
個別指導員屬自費市場,消費者都想用同樣的錢找到最好的產品,找到最好的性價比
但個別指導是『人與人,技術與能量的等價交換』,有多少能量做多少事,先提高能量再講求技術
相信各位所居住的城市不乏專家、高手與金牌教練,但如果當下自己只是社畜,時間與財富尚未自由,那就找個同為社畜的一般人即可
中規中矩的訓練,一如既往地提醒,偶爾提味的挑戰和變化,能陪伴穩定成長一年以上的人,會比煙火施放燃燒生命的備賽難找
玩遊戲知道分辨難度,工作知道責任歸屬,那訓練應該要循序漸進,能解決眼前問題的人便稱之為師
千萬別受傷,但能好的傷,都不是壞事
講回三折肱而成良醫的典故,訓練是追求變好的過程
訓練不講天份,論方法和心智,但急於求成的人容易接觸風險,膽小的人容易躊躇不前
不論是投資訓練還是情感,永遠在自己的掌控範圍內,穩定成長是好事但少了一點浪漫
跌跌撞撞的試錯,會是一個了解自己的歷程,每個人獨有的歷程塑形了自己
每個個案都是獨一無二,訓練經驗的累積讓我們有些趨吉避凶或事半功倍的策略
最後Gino給個建議,給還在找教練的迷途羔羊:
- 分享彼此的訓練歷程-主動和教練講自己的訓練經歷,也聽聽教練一路是如何走來
- 主動提出問題,但不是第一時間質疑-沒有人喜歡在初次見面時被質疑,這很容易啟動一個人的防衛機制,不用顧慮自己的問題是否很蠢,裝懂才是浪費彼此時間
- 衡量自己的時間、一個月的預算,最後才是喜好-挪出時間養成習慣,即便課程結束也要保留運動時間,很多人買了喜歡的商品卻沒時間使用,和堆在閣樓的模型一樣生灰塵,效期過了又不開心,多數人是衝動消費導致教練課很扇情,憑藉著當下的氛圍在成交,但別忘了訓練是成交之後才開始
久違的更新,發現最近講解動作的文章影片很多
有些是寫給學員,有些是寫給教練,但很多沒有靈魂都只是給個交待
我才從人中之龍8的沈淪中上岸,現在一腳踩在八方旅人的路上
訓練即生活,每天說學逗唱面對各式各樣的學員與問題
知識、技術是對於教練這職業的基本,偶爾給自己一點時間整理自己手邊遇到的課題、訓練上的課題
想想找誰能夠解決,未來成為那個能夠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不講天份
祝各位,武運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