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胸背腿分開訓練」、「一週三練」
「我有很棒的訓練課表」健身房偶爾聽到教練和學員聊到,到底什麼是「好」的訓練課表呢?
又怎麼確認自己適不適合,有沒有進步?
這,就是本日的主題
---------------------------------------
私人教練認證CPT (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
常見的四大證照(ACE、NSCA、NASM、ACSM)階採線上考試,授予教練學科的基礎知識與概念
實體課程會快速帶過實際操作的術科內容,包含評估、基礎動作示範與指導、簡易課標安排
常聽到的胸背腿分成三天訓練,比較屬健體的訓練方式,目的是針對想雕塑的部位進行破壞,透過營養和休息恢復達到肌肉維度成長的目的
-----------------------
釐清目的,確立目標
-----------------------
很多人投入訓練,有明確的目標,卻漫無目的
「想要半年瘦十公斤」,「想要一年後能夠灌籃」,「明年夏天要穿比基尼」
有明確的方向和時間點,但達到目標卻和夢想一樣,不知如何實踐
這邊提供一個ACE(美國國家運動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的FIRST模組,先建立訓練架構,再一步一步規劃安排,我們用三個月時間藉由伏地挺身讓身材變好,這道題目來示範
STEP.1 - 確立基線(Baseline)後運用ACE架構來分析建立課表
ACE設計課表會用FIRST概念:
F: 訓練頻率(Frequency)
I: 訓練強度(Intensity)
R: 反覆次數(Repetitions)
S: 組數(Set)
T: 類型(Type)
確立身體基線是很重要的第一步,也就是前測,以伏地挺身為例,計時一分鐘的伏地挺身,看一分鐘內能夠完成的最大次數,前提是動作正確且安全
如果目前的基線是12下,那再去分析,覺得理想身材的人,一分鐘大概都完成幾下
田徑看秒數,舉重看重量,身材看維度與腰臀比
會有常模,就是參考數據
假設今天你崇尚的身材,一分鐘能夠完成30下,那就開始計畫如何訓練到一分鐘完成30下伏地挺身
以下提供一個一週2次,4週的簡易範例:
基線 | 第一週 | 第二週 | 第三週 | 第四週 | 後側 | |
F: 訓練頻率 | 1 | 2 | 2 | 2 | 2 | 1 |
I: 訓練強度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R: 反覆次數 | 10 | 6 | 7 | 8 | 9 | 10 |
S: 組數 | 1 | 5 | 5 | 4 | 4 | 4 |
組間休息時間 | 1分鐘 | 1分鐘 | 1分鐘 | 1分鐘 | 1分鐘 | 1分鐘 |
第一個月我先確定動作品質,FIRST任和一個都是變因,都能用來調整強度,所以簡易的概念為:
「一次調整一個變因,讓總量增加,每次都比前一次進步」
量化進步,也是信心建立的關鍵
確認動作沒問題,能反覆操作執行,也是訓練上建立基礎的階段,四週結束之後會有後側,也就是小目標,而這小目標會是下一個週期的基線
STEP.2 - 調控變因,穩定成長
接著來到第二個月:
基線 | 第一週 | 第二週 | 第三週 | 第四週 | 後側 | |
F: 訓練頻率 | 1 | 2 | 2 | 2 | 2 | 1 |
I: 訓練強度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R: 反覆次數 | 10 | 12 | 15 | 18 | 20 | 30 |
S: 組數 | 4 | 5 | 4 | 4 | 4 | 2 |
組間休息時間 | 1分鐘 | 1分鐘 | 1分鐘 | 1分鐘 | 1分鐘 | 1分鐘 |
第一階段的四週是神經適應階段,身經連結變強後會有力量變大或動作變輕鬆的感覺,再來才是肌力的成長
第二個月次數的增加會很快,目標是四週之後能夠一分鐘內完成30下伏地挺身
這時候可能會有亂流,可能因為疲勞而次數上不去,這是後就調整其中一個變因,可以選擇拉長組間休息時間,維持組數但減少次數等等
第二階段開始會越來越主觀,理論上破壞越強效果越好,營養補充越多效果也越好,但總會遇到瓶頸和上限
所以一個菜單能讓所有人成長這件事情,道理通則通用,但消化程度看個體差異
在進入第三個月的週期之前,要回頭確認自己最初的目標,透過伏地挺身讓身材變好
擁有好身材,一分鐘內完成30下伏地挺身應該只是一個手段,所以離目標還有一段路
STEP.3 - 超負荷
基線 | 第一週 | 第二週 | 第三週 | 第四週 | 後側 | |
F: 訓練頻率 | 1 | 2 | 2 | 2 | 2 | 1 |
I: 訓練強度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自身體重 |
R: 反覆次數 | 30 | 15 | 20 | 25 | 30 | 30 |
S: 組數 | 2 | 6 | 5 | 4 | 3 | 4 |
組間休息時間 | 1分鐘 | 1分鐘 | 90秒 | 2分鐘 | 2分鐘 | 90秒 |
訓練量開始明顯增加,也拉長休息時間,好身材的人,信手捻來30下伏地挺身不過分吧!
人反覆操作一個動作,長時間下來不改變劑量,會產生適性
體適能,就是身體適應外在條件的能力,所以我們必須給予夠大刺激,身體才會朝向我們想要的方向改變
前提是學習到,訓練目標需要具備的條件是什麼,是更大的強度,還是更高的頻率?
以增肌減脂來說,減脂讓身體走分解路徑,需要更多的消耗,分解身體脂肪轉換成能量消耗,而有氧的條件是中低強度長時間
所以減脂的方向,進來熱量少,消耗總熱量大,運動頻率高,以經濟效應來說較低,這也是現在忙碌人減脂困難的原因之一
而增肌的是合成方向,訓練強度高,營養補充和休息恢復充足,才能有效達到增肌,但需要的適應週期因人而異,強度增加帶來風險也能較高
以身材為目標的話,我們會發現即便達成一個任務,也還沒達到理想身材
STEP.4 - 多樣性
前面提到的增肌減脂,我們暸解到想獲得理想身材,光靠伏地挺身可能不夠
我們可能需要加入有氧的課表,加入引體向上的課表
所以一個訓練課表,應該包含很多小單元組成,就是FIRST概念最後一個T,運動類型(Type)
加上不同類型的訓練動作和內容,構成我們常聽到的訓練菜單
上肢一週3練(一、三、五)課表範例:
星期一 | 星期三 | 星期五 | |
機械胸推 | 15 X 4 1min rest | 20 X 4 1min rest | 15 X 5 1min rest |
滑輪下拉 | 20 X4 1min rest | 15 X 5 1min rest | 15 X 4 1min rest |
伏地挺身 | 10 X 4 1min rest | 10 X 4 1min rest | 12 X 3 1min rest |
跑步機有氧 | 20min | X | 20min |
我們拿到一份課表,要先想這份課表的小目標是什麼,還有誰是今天主角(主課表)
從範例上,看到三個動作和一個有氧,重訓會是主角,重訓多的時候有氧會少
從這課表的基礎上,我們就能安排下一週的課表
- 想線條明顯一點,反覆次數多一點,有氧多一點
- 想身型飽滿一點,重量重一點,總次數組數多一點,但減少有氧
怎麼去拿捏,有時候是數據或者經驗
STEP.5- 記錄和追蹤
確實記錄,確實達成每一次訓練的總量都比之前進步,哪怕只有一點點,滴水穿石,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很多初學者遇到的問提,是課表太複雜,但強度都沒增加
練來練去都是棒式,深蹲和波比跳,但用FIRST概念拆解會發現,很多時候強度到一個程度之後就停滯
有些課表的反覆次數或總量很大,但如果都是調控同樣變因,身體就容易適應
但也別因此本末導致一直頻繁換訓練課表,已原則來說更換類型(Type)是訓練中期的變因,初期的變化,以高腳杯蹲為例
啞鈴和壺鈴腹中就有不同刺激,換成負重水袋前蹲又是另一種刺激
得先讓身體適應,神經連結和動做控制變好,才去挑戰重量和改變其他變因,藉此破壞身體適應
STEP.5- 需要的和想要的分開練
在訓練上,分成:
- GPP(General Physical Preparation),一般性體能訓練
- SPP(Specific Physical Preparation),專項性體能訓練
訓練目的越接近競技和比賽項目的,GPP和SPP的分化越明顯
伏地挺身變強,身材變越好,不見得運動場上的表現就越好
反之,運動表現極好的人,身材不見得是大眾追求的身型
這回歸到目標,基礎能力越強,能夠輸出和承受的能力就越好,專項技能越好比賽表現越好
所以GPP支持SPP,從體態的角度看的話,需要練你需要練的,來支持你達到你想練成的樣子
總結:
- 確立目標,拉出時間軸並確立目標時間(設立週期)
- 做好前測,評估身體基線,訂定小目標(訂定小週期)
- 運用FIRST概念,訂定基礎課表(訂定課表)
- 漸進超負荷,並記錄追蹤
- 確實執行並及時修正,後側小目標即是下一個週期的基線
以上,是運用ACE概念和週期化訓練原則設計的模板,提供大家參考
而美國運動體適能協會重量訓練認證(AFAAWT)化繁為簡
提供FITT原則,運用頻率、強度、時間、類型,來安排訓練課程,並給於實際操作和提供教學示範
如果看完此篇有基本理解但缺乏動作概念的話,AFAAWT會是一個不錯的選則
規劃、執行、紀錄,加上如何操作
祝各位健人武運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