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art McGill 博士是近代著名的腰痛專家,發表過上百篇的文獻,其中領域除了下背痛,也包含了膝關節和壺鈴
McGill和SFG的創辦人Pavel有許多的合作,也在壺鈴的研究中有極大的貢獻
2019年開始,不只是教練和醫師,也和不同領域的專家錄製podcast,附上其中一則連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聽聽
Podcast Episode #17: Dr. Stu McGill
(Stuart McGill-圖片來源:SFG官網)
Gino碩班期間,讀了很多壺鈴擺盪(swing)相關的文獻,在搜尋McGill文獻的時候發現這篇2012年的研究
探討壺鈴擺盪/抓舉/底朝上負重走路,對背側的肌肉活化、動作分析和下背壓力探討
當時做土耳其式起身(TGU)的研究,所以最多看到擺盪和底朝上負重走路的文獻,漏了這篇包含抓舉的資料
以下為大家整理McGill在文獻中提供的訊息
髖鉸鏈(Hip hinge)
利用髖屈伸,小腿穩定,達到背側發力,過程中保持脊柱中立
研究中發現,壺鈴擺檔後擺階段,對腰椎第四/第五節(L4、L5)產生剪力(Shear force),過去認為會增加下背壓力造成傷害
但透過研究發現,壺鈴擺盪的過程中,髖鉸鏈創造出的剛性(Stiffness),和傳統硬舉(Deadlift)創造的剛性相反,反而能夠透過訓練達到保護下背的作用
*剛性(Stiffness):
又稱勁度,指物體受外力作用後的抗變形能力。受外力產生的變形量或位移量越低,剛性愈高,剛性由肌肉、肌腱、韌帶、關節等軟組織構成
剛性過高或太低都會造成關節等軟組織的傷害,以下肢爆發力訓練為例,適度的剛性才能讓力量有效的傳導,提高力量傳遞的經濟性(效率)
研究訓練的文獻,多數會討論提高剛性帶來的訓練表現有沒有統計上的差異
研究傷害預防的文獻,會討論受傷是否和過高的剛性有關
肌電訊號(EMG)
蒐集力版、動態攝影、和肌電訊號(EMG),比較壺鈴在不同動作下,不同肌肉的活化百分比(%MVC)
- 右手壺鈴擺盪
當執行右手壺鈴擺盪時,右側臀大/臀中肌,左側腹內斜、闊背肌和豎脊飢有顯著活化
- 不同擺盪階段的活化情形
本實驗的起始位置(Start),在壺鈴後拉的位置,中段位置(Middle)為身體垂直地面的位置,擺盪和抓舉的結束位置(Full)都為過頭(overhead)位置
其中軀幹的肌群,在中段位置中右腹內斜肌活化最顯著,且比左腹內斜早些激活
右側臀中和股直肌在在中段到結束位置之間來到活化峰值
- 不同抓舉階段活化情形
左腹內斜肌在動作時間的中段來到活化峰值
- 比較無負重行走/壺鈴負重行走/壺鈴底朝上(bottoms up)負重行走
同重量的情況下,底朝上的肌肉活化大於負重走路,在負重的情話下,臀大肌的活化和無負重比差異最大
"Kime"
是一種發力和吐氣方式,像吹箭一樣的短吐氣,McGill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Kime能提高身體剛性,其技術源自於李小龍的武術技巧
另外也有不少研究探討,訓練動作中加入Kime對核心活化的研究,指出加入Kime可以增加身體剛性,減少運動傷害的風險和提升運動表現
本研究中,受試者皆受過專業壺鈴訓練並熟知Kime的操作
大量研究,累計大量科學實證
本篇研究McGill大量引用自己過去文獻,足以證明大師對於脊柱保護和壺鈴訓練的學術貢獻
強調髖鉸鏈的訓練,對於髖發力和下背保護都有幫助,透過訓練減緩下背痛
後記:
脊柱中立,利用髖鉸鏈,訓練臀部肌肉活化
由於研究的動作起始位置在壺鈴後擺的最後位置,所以對於初學者來說,先從學習脊柱中立,和確實推髖開始
McGill在討論中也提到,本實驗個案較少(七位平均年齡25.6歲,有訓練經驗的受測者,經過標準化後排除不同流派的差異)
也鼓勵未來有人能建立在這基礎上針對不同族群進行研究
疫情,讓生活多了很多不自在
但也因為疫情,讓很多大師在網路上分享更多知識
參考文獻:
McGill, S. M., & Marshall, L. W. (2012). Kettlebell swing, snatch, and bottoms-up carry: back and hip muscle activation, motion, and low back loads.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6(1), 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