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是江杰穎和何立安老師,這組合一看就要拿出覺悟
絕對是沒辦法矇混帶過,不會是一本淺顯易懂的書
後來讀了之後才知道他是一本教科書
“肌力及體能訓練是一個複雜且深奧的領域,經常被人形容是一種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在大原則上必須本於科學,但是在實務上經常必須重視經驗和邏輯
以面對無法完全控制的複雜環境 ”-何立安
何老師在很多研習,都會用這一段話作為引言和開場
書我不一定會每個章節看完,但推薦序.前言.和第一章我一定認真看完
像是研習時會認真聽完老師自我介紹和核心概念然後開始打瞌睡
『它,就是一本教科書
別奢望一口氣看完,或一次看懂
但每個教練書櫃中應該都有那麼一本,當你感到徬徨的時候,科學會指引你方向』
(和我們不懂科學,但身受其惠一樣)
『If there is no testing,you must be guessing』- Michael H. Stone
這句話真的看了渾身雞皮疙疙撘,會第一時間想到指導教授那種
前言:
訓練的定義/目標/任務與原則
把這放在前言很棒,前三部教解剖/力學/化學,都是為了瞭解訓練背後的本質
訓練
- 教練和運動員尋求利用訓練和表現的原理,使運動員在自己的才能和準備條件的限制下
取得最大成就
- 最佳化-不論是訓練負荷,訓練的主要任務,選手的個性發展等
但人的變因很大,系統化/週期化/特殊性等都必須考量到運動員本身,為此選擇訓練的優先順序
增加負荷需求原則
「訓練效果的長期延遲(long-term lag of training effect,LLTE)」
LLTE是指在實施訓練任務後的一段時間內看不到訓練任物的結果,因此LLTE顯示出:
訓練是一項投資而非購買行為
讀到這,如果就選擇放下書的教練,那太可惜了
透過訓練量和強度來提高訓練負荷需求,兩者必須以反比的方式增加,使運動員適應新水準,進而提高體能
- 運動員必須有意識地投入訓練需求
- 訓練需求的增加應來自訓練計畫的總體目標與標的
- 訓練需求增加,應與其他訓練需求協調配和
身體功能水準為動態平衡(homeodynamic):
『運動員訓練時間越長,表現通常越穩定,因此:
長時間的訓練中斷,對經驗較豐富的運動員的影響似乎會小於對新手運動員的影響
然而,突然停止訓練仍會對運動員的生理與心理造成嚴重影響』
文中提到,並提出持續訓練負荷的準則
週期化計畫和意識原則
將訓練拆成不同週期並有規劃的安排訓練,而運動員應該有意識且聰明地承受所有訓練
不應該在不熟悉目標和任務的情況下參加訓練計畫
- 訓練模組化並記錄
表達原則/個別化原則/多元原則
教練與運動員之間的溝通技巧,因應不同年齡目的能力安排,必須有變化讓運動員挑戰適應
以上為阻力訓練全書前言的節錄與整理,後面的幾個章節Gino當成工具書也看不懂
把客戶,當成運動員要求和照顧
這是至今Gino覺得最理想,也最難的模式
必須讓客戶理解訓練目的,符合訓練需求,並循序漸進增加負荷
除了教練本質的課表規劃與週期安排等等,客戶內在動機和認知也是教練要引導的
基本上遵照阻力全書的訓練原則安排,課表不會有太大問題
難是難在溝通技巧讓學員確實執行和確實提升運動水平
話術
話術也是一種技術,外在條件也是一種誘因
端看每個人怎麼選擇,但不論什麼方式,都要求自己也希望身邊每個夥伴
把自己當成藝術家,在科學的原則下呈現最好的訓練
(推薦阻力訓練全書搭配新石紀動畫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