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294436875.jpg

MELT(Myofascial Energetic Length Technique)

進入實作篇章,要先了解核心概念4R怎麼操作

 

  • 重新連結(Reconnect)
  • 重新平衡(Rebalance)
  • 再水合(Rehydration)
  • 釋放(Release)

 


 

作者提到MELT是一個自我照護的技術,透過簡易的評估技術,讓身體重新連結

幫身體找到淤滯壓力,而非針對痛點

身體的緊繃,感受到的張力失衡,久坐或剛睡醒的不適感

 

作者稱之為“疼痛前訊號(pre-pain signal)

 

比喻成河流的沈積物,隨著時間累積,久了就成為淤滯壓力

這些疼痛前訊號,可能影響我們的睡眠,如果睡一覺醒來問題沒改善

那就像累積了一堆待辦事項影響到身體運作的效能

這樣的累積,會造成身體輕度發炎

也可能在造成自律身經失調和淋巴功能受到影響,連帶影響到免疫系統

當身體的不適感加劇,發炎/憂鬱/焦慮等問題就有可能會纏身,被誤當成只是老化

老化不等於退化或失能

 

活著的身體模型

作者創造這詞來描述神經筋膜功能非自主,在MELT的「動做」與「連續動做」中會有以下明詞:

  • 自動導航器- 非自主,不受意識控制
  • 身體意識-
  1. 自我檢測時察覺失衡
  2. 無意識下發現失衡
  • 「團塊」與「空隙」-指「腔室」和「連結處」
  • 神經核心-非自主類似神經反射,穩定骨盆和脊椎,及保護器官的中樞反射,作者稱為「反射核心機制」(reflexive core) 

              簡單講這機制在站姿下有效平衡我們身體

  • 「張力能量」(tensional energy)-筋膜纖維之間和液體組成空間的張力,表示機械張力轉換成化學訊號傳遞

圖解.jpg

 

GINO解釋:

  以上名詞解釋會讓你越看越模糊,這是正常的

他並不是學界用的專有名詞,是作者撰寫推廣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字詞和解釋

原因:

筋膜的理論和概念在現今相當普及,雖然還是有非常多學者在研究和更新內容

但在教練和治療師之間很多名詞被視為已知的常識

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初版於2001年,讓普羅大眾認識筋膜的概念

但書中作者也說到:

 

「我只是統整和記錄了某些現象,將其描繪出來,還有很多無法用此概念解讀的案例」

 

即使到第三版的再版(簡體中文翻繁體),作者這句話還是被保留下來

為什麼會強調“活著”的身體模型,因為當時反駁解剖列車理論的人提出:“大體並無法解釋很多活體的現像“

最早的收縮看電刺激訊號,因為我們認為是電訊號傳遞訊息,但後來發現機械壓力和震動等會轉變成化學訊號傳遞

還有活體和大體的結締組織含水量等也影響到傳遞,情緒和心理因素等也會影響到筋膜

 

本書作者在書中也提到,2013年初版的時候,受到很多質疑

他用很多場的巡迴演講,實際操作驗證來說服大家

同時也加入國際筋膜研究研討會,發現不同專家也在專研筋膜領域,並更新於2020的再版
 

從2001到現在,這20個年頭,肌筋膜概念從模糊到確立,概念被挑戰打破後更新,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目前有更多的專家投入,概念可能更快被刷新,很多新知識被翻譯的速度也比過往快上許多

我們從書中看到那個筋膜理論還不普及的年代

 

也很高興作者的理論歷經了快10年的挑戰至今還在發揮影響力

 

S__6053897.jpg

 

美國人對於知識財轉化成商業獲利模式,這點領先全球

 

所以會有非常多的協會,各式各樣的系統,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要學會判斷不盲從

特別保留並記錄下這段筋膜的發展,後面的節奏會加快許多

 


 

重新連結(Reconnect)

學習檢測淤滯壓力位置

自我檢測-休息檢測

輕鬆躺下後感受,身體是否一側比較沈重,是否感到頭重腳輕,頭的重量位置,肩胛位置

腰椎弧線是否在肚臍下方,躺著的時後感受薦椎還是臀部貼地

透過滾筒「溫和」的按壓,從點到面的推移,再到大面積的「掃描」,藉此從新啟動身體的神經核心

放鬆和伸展之後再次自我檢測

 

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反覆檢測

 

重新平衡(Rebalance)

發現失衡重新找到連結,同時在站姿下進行平衡檢測

因為身體的自動導航器會校正身體重心,這是無意識的

神經核心透過神經機制和反射來保持穩定,不同於意識控制的肌肉系統

重新平衡的連續動作會影響橫膈肌反射性的核心機制關鍵技術在於:

  • 「3D呼吸」(3D-breath)
  • 手掌與腳掌的筋膜放鬆
  • 活化我們的橫膈肌

 

 

 

Gino解釋:透過呼吸來放鬆和重新校正身體壓力,手掌和腳掌的感覺受器分部比其他部位密集

但我們比較容易感受到[空隙]間的不適(頸椎/下背的壓迫感),這是身體會把連續敏感的訊號「蔽屏」

導致我們忽略掉身體重新校正重心和[腔室]之間的壓力

3D呼吸書中進一步解釋,要專注呼吸,感受呼吸的深度/節奏/位置,作者認為有意識的連結肌肉收縮:

吸氣時感受到身體擴張的韻律,吐氣時連結核心反射向內集中的過程,就是在重新訓練並強化你的核心

 

疤痕組織與核心

筋膜受損會影響神經鏈結,即便傷口復原還是會有不可逆的影響

任何腹部手術都可能改變反射核心(reflexive core)的自然神經反射性質,最終導致淺層肌肉過度活化

根基核心(rooted core)維持『團塊』和『間隙』的平衡,確保我們天生的關節吻合度,保持在適當範圍

同時連結從頭到腳的筋膜與神經

『這些系統經由筋膜連結到橫膈肌,而橫膈肌是通往修復神經核心功能與連節的大門」作者說到

 

Gino解釋:

筋膜和神經的連結,讓身體無意識的維持"關節空間"和“身體重心”,一但受損很難主動控制校正

所以透過檢測來意識到問題,透過筋膜放鬆讓身體回到好的位置

呼吸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活化橫膈,修復身體的自律能力

 

再水合(Rehydration)

筋膜像一塊海綿,當我們擠壓,將水分排出同時將廢物帶出

讓海綿有空間和塑性重新充滿水份,這就是代謝

 

這部分提到手法:

滑動/剪力施壓/刷掃/雙向延伸

藉此刺激結締組織的各種受器.細胞.膠原蛋白原纖維和液體,創造出和徒手治療相似的作用

 

Gino解釋:

MELT手法上比較注重『手感』,感覺皮下組織的滑動之後,在針對該部位加壓和大範圍地滾動

想像找到我們要擠壓的海綿區塊,確實抓到並慢慢擴大擠壓範圍讓液體補充交換,“不痛”是前提

 

雙向延展技術

固定一端,讓另一端的腔室位置延伸

EX:滾筒至於薦椎下,固定股盆,保持呼吸,吐氣的時候想像肋骨遠離骨盆,將身體拉長和下沉

          用肌肉讓特定的身體「團塊」(腔室)彼此遠離

所以執行上三個要點:

  1. 起始位置
  2. 專注呼吸
  3. 雙向延展

 

 

再水合連續動作:

  • 上半身再水合連續動作
  • 下半身再水合連續動作
  • 坐姿施壓連續動作

 

S__294436873.jpg

上半身再水合連續動作

 

S__294436878.jpg

下半身再水合連續動作

 

S__294436881.jpg

坐姿施壓連續動作

 

釋放(Release)

 

我們常看到很多人不自覺的折手指,扭腰或扭脖子 ,但似乎永遠沒有幫助  

這是因為日常中的重複動作以及結締組織中未處理的淤滯壓力比較有關

 

『先間接再直接』的策略

EX:假設脖子痛

先不處理頸椎,先從自我檢測,找到隱藏問題後,釋放手腳的筋膜張力,再找上背甚至是骨盆的筋膜壓力淤滯處

處理肩頸和頭部筋膜,或許不用處理頸椎疼痛就已經有改善

 

S__294436880.jpg

(MELT中頸椎是受壓力淤滯的間隙,處理上對團塊進行放鬆)

 


 

總結與心得:

 

MELT藍圖:

作者提到反覆執行4R,反覆的執行檢測,會發現處理前後身體的變化

哪怕只有一點點,反覆操作會越來越熟練,不只可以縮短操作時間也可影更快速調整身體的狀態

  • 不管是哪一種施壓技術,你永遠只會在身體的『團塊』執行-例如上背/髖部/大腿,絕不會在『間隙』施壓
  • 目的是『喚醒一點什麼』,大於排除『障礙物』,常其操作身體淤滯的『障礙物』會減少,過度的疼痛刺激反而會引起發炎

 

Gino心得:

操作幾次下來,搭配壺鈴過頭支撐和壺鈴擺盪的訓練

專注呼吸很難,光是維持呼吸品質到維持呼吸節奏,在負重的情形下必須更專注,體力消耗很快

MELT操作完之後再進行壺鈴擺盪,當下的延展變好,隔天臀肌的感受也比之前明顯

在不痛的情況下操作滾筒,感覺比較像用滾筒定位和在滾筒上練核心和呼吸

術業有專攻,自學上遇到問題還是趕緊請教專業人員

 

最後,特別感謝:

豪健康的教練韋壬

動房工作室的Fisher

AFAA墊上核心教官以寧

從整理書上知識到執行,謝謝各位一起參與,在疫情期間格外難能可貴

 


關於老師:

 

27336253_1798062403546472_7830685919434716046_n.jpeg

 

以寧老師:

AFAA 墊上核心教官

SUP YOGA 教官

 

培訓/線上課程,IG搜尋:ininghsia

 

arrow
arrow

    G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