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與高齡
對於心血管和慢性疾病的人來說,要他們運動事件充滿挑戰的事情
一部分是因為血壓,和血栓可能造成的問題,長期服用藥物造成身心的副作用
部份的人因為鮮少運動、停經或新陳代謝症候群等,在傷後要運動需要克服的事情更多
以中風為例,右側腦部中風引起左側癱瘓,視力下降和記憶力衰退,多數中風又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有關
服用降血壓的藥物可能產生頭暈、嗜睡、疲勞等副作用也會降低運動的意願
老化伴隨的體適能變化,包含從肌肉系統、心肺系統、大腦於神經系統
50歲之後肌肉量每10年平均流失5-10%,與骨質流失10-30%,代謝率下降2-3%等有密切關聯
這也常導致體脂肪上升、心肺功能降低及增加心臟病風險
老化亦與腹內脂肪的儲存增加有關,也是造成心血管與糖尿病的風險因素
肌梭與高爾基腱器對力量回饋的敏感度下降,增加運動規劃的難度,粒線體的退化又是另一個老化因素
如何改善:
一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一周2-3次的運動頻率,至少10週的運動介入能有有效降低風險因子
那比起有氧運動更有效的呢?
研究顯示漸進式阻力訓練更能改善高齡和慢性病族群的身體適能
阻力訓練與直立活動能改善步態穩定,減少跌倒頻率
減少肌肉流失造成移動和重心轉移過程產生傷害的風險
中風後的阻力訓練建議:
一週3次,每次8-10個訓練動作,強度從50-60% 1RM,進步到60-85% 1RM
單邊訓練的效益比兩側同時進行訓練高
研究顯示進行6個月的阻力訓練能增加粒線體數量與氧化能力
而一週2-3次的阻力訓練,從10-15RM漸進到8-12RM,一個部位4組的訓練效果是較好的
------------------------實作分隔線-------------------------------
以上簡化理論基礎還有不知道怎麼測得的1RM,以下是實作的心得
虐心,非常
首先是告知學員不可逆,我們盡力預防和後續的退化,並強化肌力和心肺能力
"老師,請問我什麼時候可以正常走路"
過去跑課第一次聽到學員喪氣地問我時,回程的路上我哭了
當有些基本能力喪失的時候,多麼渴望恢復成一般人的樣子
沒辦法珍惜擁有的,而是本能的感傷失去的
這次,這個問題還是讓我潰堤
9個月,我記錄了學員運動的過程,起初是為了幫學員複習動作提醒在家練習
結束之後我想讓學員知道她進步很多,縱使對於正常走路這個願望沒有實現
從活動度,肌力,和患側狀況評估,基本髖膝踝的屈伸,呼吸,內收肌加強,平衡協調到轉體
血壓和血糖的監控也是每次課程前後要追蹤的,還有一個是長輩喜歡長輩圖早起
一早,就得全神灌注
長輩,是脆弱的孩子
回饋很直接,不論對於動作訓練適應還是學習,和情緒
尤其是開心和難過的時候
他們一句些謝謝教練和滿意微笑,會讓你覺得一整天充滿能量
但她們失落表情,會讓你挫敗到下一次上課前,反思自己教學是不是不好
每一堂課,都是很深刻和必需很專注的學習,網路上很多人會拿單次訓練的成果或強調自己是特殊族群大師
我剛當教練的時候也是滿腔熱血覺得一定要學以致用,最好遇到極端特殊的個案,都來
幾年下來,覺得離生老病太近,照顧一家的支柱,也遇到學員受傷
太沉重,也太放不下了
離風險太近,希望大家都能夠受到治療師和醫師的照顧
而我,帶妹子流流汗就好
參考資料:
NSCA特殊族群與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