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6318.jpg

 

氣溫轉熱,大家換上短袖背心,也期待海邊

因忙碌忽略的身材、應酬宵夜甜食囤積的脂肪,該如何拯救?

疫情,讓線上課程加速發展,也有更多的人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訓練計畫

 

沒有最好,只有適不適合

 

----------------------------------

如何找尋「合適」強度:

身型改變兩個大方向-

  1. 消耗 x 破壞 x 修復
  2. 強度 x 壓力 x 頻率

 

多數人從「飲食」和「運動」兩個方向討論

這忽略了「調整」和「強度」還有最重要的「生活」

Gino建議:

如果時間許可,先安排訓練的週期、強度、頻率、休息時間等

再算TDEE,規劃能量赤字的區間,和碳水/蛋白/脂肪的攝取比例

飲食的控制和改變,可以在8週甚至更短時間看到體重上的變化,這適合有明確短期目標但沒時間運動的人

肌肉的破壞修復到成長,需要8週甚至更長的時間,破壞需要達到的"強度門檻"因人而異,牽涉到每個人的身體基線和訓練經驗

可能需要幾次,甚至幾週的時間來確認自身狀況,搭配休息和飲食

用「飲食」還是「訓練」來決勝負,會影響到其間的變化

------------------------------------------------

305053554d5146684442.jpg

  • 制定課程

不要用「疲勞度」來定義「效益」,訓練後的DOMS(延遲性肌肉痠痛),和訓練週期下肌力成長幅度

舉例來說:

一週訓練三次,如果練續4-6的訓練下來,肌力不增反減,就要去檢視休息和飲食是否有跟上,或者過度疲勞

「肌力成長」的概念,將最大5-8次反覆(5-8RM)的重量,練到做組(1組→3.4組),然後將5下的重量,練到8-12次反覆做組,再挑戰5-8RM的重量

這樣的循環,就是一個簡易的週期概念

提高單位內的消耗,負重能力,再提高訓練頻率

  • 訓練日誌

記錄自己的訓練內容,不要用感受度作為訓練依據,也方便修正和確認強度

  • 調整和找教練

當連續3-4週沒有變化的時候,從訓練日誌和課程中找問題,是強度不夠、頻率不夠還是休息不夠等等

全身性的動作,包含槓鈴深蹲、硬舉、壺鈴抓舉、擺盪、引體向上、伏地挺身等,再增加強度的前提是「正確性」

在健身房會看到很多人,動作已經偏離身體中心了,卻還是加重和狂做

達到了「破壞」和「消耗」的目的,但同時可能累積損傷和拉高訓練風險

任何健身場域,附近應該都有教練,疑惑的時候別害怕詢問

 

很多人會排斥和教練接觸,覺得健身房教練都是可怕的吸血鬼

Gino覺得大家出來工作都是為了賺錢討生活,遇到不懂的有求於人,如果有需要也負擔的起,幾堂課投資自己不是壞事

不然就是花時間多做功課爬文

想要用最低價格找最好教練,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成熟的教練,不是在上課,就是前往上課的路上,要在健身房對到眼攀談的機率比較低

 

  • 執行、並找到自己的訓練方式

找訓練方式和投資股票一樣,找到自己的方式並反覆驗證,需要時間發酵

一直換方式和一直觀望的情況下,無形間損失的是大量時間成本

--------------------------------------------------------------

這樣的概念,SFG的講師 Anna Cannington有更詳盡的解釋

透過有計畫的壺鈴訓練,達到訓練目的和提高身體素質,在此附上連結:

Finding the “Easy” in Simple and Sinister…and Life

 

----------------------------------------------------------------

最後,可能有人疑惑為什麼是16週,網路上那麼多12週,甚至8週

  • 反覆21次變成習慣

這是常聽到的理論,但實際上沒有研究指出反覆21次會變成制約這種結果

只是如果一週2次,8週下來16次,容易達成,也容易在達成之後回到原本生活型態

  • 從動作學習到肌肥大

8-12週,會是一個動作學習,神經適應後到肌肉維度成長剛要開始的階段

以股票為例,盤整了幾個月,在要突破前一刻把股票賣掉的行為,非常不明智

 

結論:

多一個月,多一個週期,從習慣、動作、到成長,會有很大的不一樣

 

參考資料:

SFG官網

 

 

arrow
arrow

    G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